馬來西亞文翻譯
為何音譯的地名、人名要如此注重該國字?
舉例而言
「馬」可波羅、聖母「瑪」麗亞的「ㄇㄚˇ」有何差異?如果是因為他們一個是男性
另一個是女性
那麼
喜「馬」拉雅山的主峰為珠穆朗「瑪」峰又該如何解釋?德國的「柏」林與瑞士的「伯」恩
明明都一樣讀「ㄅㄛˊ」到底差在哪裡?回到比較現實的層面:Q:瑞士首都? A:「柏」恩
錯字
扣分!
這種音譯的東西到底為什麼要那麼計較是哪個字?就算真要計較
為何不把同音的字統一?舉例而言
「喀」爾文、「克」倫威爾
兩個「ㄎㄜˋ」統一成「喀」、「克」甚至「課」都可以呀!
我總感覺去計較喜「馬」拉雅山是哪個「ㄇㄚˇ」或「喀」爾文是哪個「ㄎㄜˋ」是一件很沒有意義的事
到底我們為何要做這種沒有意義的事呢?可能有人會說:「你不想計較
就別計較啊!
」但如同我前面提到的現實層面
填充題如果沒有按照課本的字就是錯誤的
為什麼要對這種沒有意義的事做如此規定呢?
你的問題其實還挺有趣的
為什麼要寫這不寫那?我個人覺得是一開始是翻譯的關係
然後約定俗成
如果你用其他同音字寫
大家應該也能了解
但是會覺得奇怪罷!大陸和台灣雖然同指一個地方
卻有可能有不同說法和寫法
也並不是同一種語言就會有同一種寫法
我想是要看在哪個國家使用吧!另外又因為國家不同也會有不同的認知
像是不是有很多韓國影星或歌星會正名嗎?因為他們平時寫名字也是用泡菜文(韓文)
但其實他們的名字有正確的漢字寫法(只是不常用)
韓國不是像日本一樣常會用漢字
所以當他們在亞洲國家紅了之後
如果發現坊間中譯的寫法有錯或是不喜歡
通常就會公開正名一下囉~~~以下是我找的一些官方譯名的產生方式:官方譯名指某個地區的譯名(或譯名標準)
以便為將非(本地區)官方語言的人名、地名翻譯成官方語言制定(相對)統一的標準。
就中文而言
一些地區如中國大陸、馬來西亞等有專門的官方機構和官方標準
而另一些地區如臺灣、香港則主要靠約定俗成。
由於中文的文字是使用漢字而非拼音文字
因此對於使用拼音文字進行拼寫的人名、地名來說
需要將有關的拼音文字的發音漢字化
才能變成中文名字(而不是直接採用其拼音文字或拼音文字的改寫);例外的是日語、韓語、越南語
其譯名一般使用原文的漢字(或改寫)。
將拼音文字的發音漢字化
一般是採用漢語標準語(普通話/國語)
但香港、澳門等地區
則採用粵語廣州音。
對於一些特殊領域(如天主教)的名字
有一套特殊的標準。
另外
有外國官方機構為方便世界華文傳媒採訪
亦會為當地官員編寫一份官方譯名列表。
有時國外有華裔血統的名人也有因為傳媒誤譯而發表聲明訂正
例如柬埔寨首相洪森曾在2003年向傳媒發新聞稿指出
他姓名的漢字寫法應該是「雲升」。
詳細請參考wiki的『中文官方譯名』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官方譯名
參考資料
僅供參考
因為它是獨一無二的就跟名字一樣不管是人名 地名他都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專屬名稱我們的名字 差一個字 就不是我們的名字了
舉例好了:
留言列表